支持建“飞地园区”,构建世界级沿海产业带,打造若干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日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发布了《关于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从构建发展新格局、优化发展空间、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推进提质增效、建立发展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16项举措,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2年,打造20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工业园区。
《实施方案》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学技术厅和省商务厅三部门联合印发。
支持珠三角工业园区建设“飞地园区”
当前,广东以功能区战略定位为引领,加快构建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方案》以“一核一带一区”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为依据,构建工业园区发展新格局。
在珠三角核心区,《实施方案》要求专注发展先进制造业,引导外溢产业相关企业或环节优先向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转移。其中明确提出,支持珠三角核心区工业园区输出品牌、管理、开发、运营能力,在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建设“飞地园区”,完善GDP核算、税收分成等制度,形成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在沿海经济带,要求提升东西两翼工业园区发展能级,适度超前规划沿海地区工业园区用地,力争在每个地市打造若干个万亩园区。充分发挥“湾+区+带”联动优势,依托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发展沿海大工业,加快构建贯穿粤东粤西的世界级沿海产业带。
在北部生态发展区,推动企业集中入园发展,将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主战场。新引进制造业项目应安排在园区内,力争到2022年园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地比重普遍达到50%以上。推动园区产业绿色化,支持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新型工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北部生态发展区相关考核评价涉及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时,只考核工业园区内指标数据。
对于如何优化工业园区发展空间,《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工业园区动态管理机制,推进工业园区空间整合优化,打好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比如建立园区退出机制,对已不适宜发展工业的区域,经当地申请可撤销省产业园或调整园区范围;加快推进园区土地连片收储,省政府对3000亩以上的连片收储工业用地给予奖励。
打造若干“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
提高工业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也是此次《实施方案》关注的重点。
首先,要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全省工业园区推广“七通一平”(即道路通、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网络通、燃气通、公共交通通和场地平整)标准化建设,除新设园区外,到2022年仍未达到标准的园区原则上暂停享受省工业园区政策,直至达到标准。还要以工业园区为试点,优先推进5G网络建设和应用,打造若干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
其次,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或周边区域规划建设“七个一”工程,即一所中小学、一所职业院校、一家医疗卫生机构、一个生活区、一个商业区、一片公共绿地以及开通一条到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线路,提升园区配套水平。
再者,要强化园区环保能力建设,新认定工业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必须与园区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同步运营;现有园区应尽快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强化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质分类处理,确保污染物按要求达标排放,力争到2022年全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工作。
除了工业园区的硬件设施,营商环境等软实力也越来越重要。《实施方案》提出要优化营商环境,比如探索降低工业园区内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等生产经营成本,引导制造业企业集中入园发展;支持各地依法依规下放或委托(授权)工程审批、消防、税务等审批权限,到2022年,全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一门式一网式”服务。
实施园区产值倍增计划
对于工业园区发展,《实施方案》设定了明确发展目标:力争到2022年,打造20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工业园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水平工业园区。
上述目标的达成,需要广东采取切实举措,推进园区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两大计划。
一方面,实施园区产值倍增计划,选择若干个工业园区进入“倍增培育库”,制定实施园区产值倍增计划,力争5年内实现产值翻番。
另一方面,实施园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计划,引导园区围绕省着力培育的产业集群,结合产业基础,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并研究制定专门扶持政策,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工业园区加挂“特色产业基地”牌子。
同时,广东还将推进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各地年度建设用地、林地指标供应计划优先保障工业园区用地,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较好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按规定给予用地指标奖励。
此外,《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工业园区发展长效机制。比如,建立园区“反哺”机制,支持各地结合地区实际和园区发展需要将园区产生的收益通过一定方式“反哺”园区发展,激发园区发展内生动力。
(来源:中工网,记者:李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