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社区、各部门单位:
现将《万江街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东莞市万江街道办事处
2020年4月29日
万江街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市《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东莞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有关工作部署,把握“三区”叠加良好机遇,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围绕“水韵都市、品质万江”建设目标,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万江“智能制造”品牌,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街道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超10亿元、8亿元。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升至50%和30%。全街道工业投资累计增长33%以上,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增长30%以上。打造2个以上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元工业企业7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300家以上,全街道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比例达50%。
二、工作任务
(一)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1.大力培育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打造智能装备专业镇品牌,大力发展以都市型智能装备和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的智能制造产业。鼓励智能制造企业加强与国内特别是珠三角龙头名企业的对接合作,争取切入龙头名企生产链的中下游,为其提供研发中试、装备制造、产品应用、供应链和售后服务等配套,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效应。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集中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争取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扶持。力争规上智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19.73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5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工业信息科技局、科技办、市场监督管理分局负责)
2.大力打造口罩及装备产业集群。以口罩及装备产业为支撑,推动建设口罩产业特色镇,打造口罩产业东莞万江区域品牌,助推万江口罩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五个一”落户万江健康防护用品创新产业园,即一个东莞市口罩及装备行业协会、一个东莞市口罩及装备行业展示中心、一个万江口罩及装备产业创新中心、一个新材料研发中心、一个口罩与装备质量检测万江工作站。进一步完善口罩产业链,形成口罩机配件、口罩整机组装、口罩原辅材料、口罩等防护用品全链条产业种类齐全、门类完备的口罩产业集聚区。(市场监督管理分局、科技办、工业信息科技局负责)
3.提升产业链自主性和安全性。开展产业“强心补链”创新工程,对产业链核心环节优质企业、协作配套的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实施重点扶持。建立由集群内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主体牵头成立的非政府、非营利性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支持产业集群依托集群促进机构组织开展交流宣传、联合参展、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等活动,搭建集群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推动传统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完善产业配套,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集聚发展程度,全面提升产业链安全性和自主性。(工业信息科技局、科技办、商务局负责)
4.统筹优化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招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类、现代服务类及总部经济类项目,集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金融科技企业、总部上市企业,招引建设若干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加快推进新村产业园、万江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器、上市企业总部、智慧氢谷产业园、三航科技创新城等产业平台落地建设,支持沃德、胜高等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建成投产,持续提升我街道对优质项目的吸引力,带动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集约发展,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投资服务中心、重大项目和发改统计办、商务局、工业信息科技局负责)
5.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构建良好的产业链生态,聚焦新兴产业集群内产业链薄弱环节,瞄准尖端技术,围绕龙头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及相关配套能力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巩固先进制造业支柱地位,加快发展智能终端、关键零部件、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成套设备、高精密仪器仪表、新材料等领域新兴产业。支持军民融合优势企业创新发展,加快前沿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扩大配套协作和实现技术成果转移。(工业信息科技局、科技办负责)
(二)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
6.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主动承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提升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街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引导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究共性技术问题,着力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增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科技办负责)
7.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导企业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合作对接,利用松山湖科学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国(东莞)知识产权国际运营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资源,找准需求结合点,与科研院所积极承接国家、省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利用“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东莞专项”,与中科院各科研院所、人才团队加强对接和交流,积极争取中科院系统优秀科技成果落地万江和实现产业化。(科技办、市场监督管理分局负责)
8.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强做优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进一步提升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做精做细纺织服装鞋帽、包装印刷、造纸及纸制品等优势传统产业,结合消费升级需求,提升产品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打造3个智能化制造示范项目,以标杆引领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精益化升级,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方面提升。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鼓励企业应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机器人+”“互联网+”“标准化+”等业态模式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提升。(工业信息科技局、科技办负责)
9.强化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建立完善商标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开展知识产权、专利代理蓝天行动,向辖区企业推送专利商标申请、保护等基本知识及相关扶持政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口罩产业链为抓手,推动“万江口罩”区域品牌建设,搭建口罩及口罩装备产品全球认证服务平台,鼓励口罩及口罩机生产企业通过相关国际认证,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建立街道一级质量品牌重点培育企业库,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企业品牌。设立商标品牌战略专项资金,支持商标注册、驰名商标创建,推动万江产品向万江品牌转变。(市场监督管理分局负责)
(三)精准扶持培育企业发展
10.加强企业成长梯队培育。建立超十亿元后备企业培育库,鼓励企业通过加强研发创新、实施兼并重组、发展总部经济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骨干型企业培育计划,构建“大型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倍增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为主的骨干型企业培育梯队。持续深入推进“倍增计划”,以质量优先为原则,实施差别化扶持和精准资源配置。聚焦街道制造业细分行业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小升规”,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对新升规工业企业给予奖励。(倍增办、工业信息科技局、科技办、商务局负责)
11.深化“企莞家”服务品牌。参照“倍增计划”配备服务专员的成功经验,推行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将全街道规上重点企业和非公经济重点扶持企业纳入“企莞家”服务平台,完善记录企业提出诉求的办事全流程,建立“挂点领导+服务专员+社区联络员+企业专员”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问题诉求事项在线处理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发挥“企莞家”平台以科技链接资源的亮点作用,强化政策解读、政策推送、金融服务、全流程诊断、专项资金申报等“一站享”服务。(倍增办、工业信息科技局负责)
12.助推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览会,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大与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的对接合作,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行业协会等组织设立“东莞制造”品牌境内外展销平台,并对场地租金、形象装修给予政策支持;支持外资企业提升“莞货”知名度,积极开拓内销市场,对每年新增的内销额给予支持;鼓励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按企业实缴保险费给予支持,为企业开拓国外市场保驾护航;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涉外培训,提高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落实《万江街道扶持产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智能制造产业宣传推广补贴政策,对辖区内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参加市级以上展会给予宣传推广补贴。(商务局、工业信息科技局、科技办负责)
13.加大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定期开展调研摸底,掌握制造业企业融资需求,利用省市融资平台和辖区银行服务优势,畅通银企对接渠道,创新金融服务制造业的模式。积极推广莞企转贷专项扶持资金政策,协助辖区内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在莞法人企业按时转贷。动态更新莞企转贷专项扶持资金企业名录清单,动员制造业企业申请纳入企业库名录,缓解转贷及融资困难。支持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力争到2022年全街道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家。(工业信息科技局、科技办负责)
(四)强化制造业发展要素支撑
14.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供给。严守工业保护红线,支持“工改工”项目提高容积率,确保“工改工”项目以承载制造业为主,严防工业用地房地产化。加大力度解决重点制造业企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挖掘释放企业增资扩产的潜在空间。进一步挖掘可计划盘活的厂房信息,密切关注新建厂房建设进度,大力盘活厂房资源。稳定工业厂房租赁市场秩序,加强部门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囤积工业厂房、哄抬物业租金等违规行为。加快推动镇、社区工业园升级改造,为制造业提供低成本发展空间,完成“工改工”改造任务1000亩以上,其中拆除平整任务500亩以上,土地整理任务500亩以上。(自然资源分局、住建局、规划所、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办、万实公司、工业信息科技局负责)
15.优化项目招引及退出模式。争取成立1个市镇联合招商基地,加强市、街道、社区以及产业园区四级协同合作,实施联动招商。成立产业发展和投资基金,出台招商引资扶持和鼓励政策,加强我街道对重点项目招商引资的综合竞争力,支持优质项目加快落户。履行土地供后管理工作,督促受让人按照出让合同及《项目投资效益协议书》约定的内容进行开发建设,对项目在用地期限内的使用状况和效益产出进行全程监督和评估。(投资服务中心、工业信息科技局、自然资源分局、财政分局负责)
16.加强各类技能人才培养招引。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支持制造业企业引进培养急需紧缺的“工匠精英”;深挖企业“首席技师”人才,打造构建“技师工作站”等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推动企业职工线上适岗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结合“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组织企业、行业协会和培训学校,大力开展智能制造业、电子商务等万江特色产业培训项目,全年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300人次以上。实施新时代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引导企业利用研究生联合培养东莞专项,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依托“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东莞专项”,加强与中科院各科研院所、人才团队的对接和交流,积极推动中科院系统创新团队落地万江。实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境外高端人才目录的人才,落实省“银龄人才计划”和市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政策,留住高端人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局、商务局、科技办负责)
17.营造良好的制造业发展环境。贯彻落实《东莞市“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分步推进政务信息资源融合开放,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工作效能。持续优化重大产业项目预审批,市、街道两级重大项目解难题专题会议制度,保障重大项目快速落地。深入开展领导挂点和服务专员“一对一”暖企服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严格依法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促进知识产权的有效运用。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稳定企业发展预期。(政务中心、重大项目和发改统计办、倍增办、工业信息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分局负责)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万江街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由办事处主任担任组长、分管工业经济和商务、街属资产领导担任副组长,工业信息科技局、商务局、科技办、重点办、投资服务中心、万实公司等相关部门作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问题。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工业信息科技局承担。
(二)加强协调联动。相关部门要围绕工作任务,加快完善或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并加强部门联动,积极协调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问题。各社区要加强对辖区内先进制造业的扶持培育,细化工作任务目标,认真抓好推进落实。
(三)加强跟踪评估。全面跟踪、及时评估各项任务的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由工信科、科技、统计等部门组织建立产业集群运行监测及评价机制,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实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落实差别化扶持政策,引导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
(四)加大宣传引导。广泛宣传我街道打造“智能制造”品牌。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坚持以制造业为中心不动摇、全社会支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先行先试,积累推广经验、作出示范引导。